推广 热搜: 家庭教育  幼教  家庭  教育  初中  知识  教育资讯  高中  学习  小学 

他可能是作家里最懂教育的,老师中最会教写作的

   日期:2024-12-12     来源:www.tapunder.com    浏览:316    
文章简介:初识叶开这位语文教学的刀锋战士,是在凤凰卫视的教育纪录片《盗火者》里。从那时起,就特别想了解——“将来,这个手握火种之人,将如何燎起一片原?”值得庆幸的是,这次终于有机会来听一听这位作家出身的教育者是怎么样看待语文写作的,也有机会获悉他是怎...

初识叶开这位语文教学的刀锋战士,是在凤凰卫视的教育纪录片《盗火者》里。从那时起,就特别想了解——

“将来,这个手握火种之人,将如何燎起一片原?”

值得庆幸的是,这次终于有机会来听一听这位作家出身的教育者是怎么样看待语文写作的,也有机会获悉他是怎么样在语文写作教学中亲身实践的。

写作,第一是尊重生命

“你所历程的所有都是有价值的!”

叶开不止是一位作家,还有着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到各种大大小小的课堂里去,给孩子、给老师讲课,所以他当得“老师的老师”;而名作家的身份让他见惯了各种大场面,又练就了非常不错的课堂控场能力。

因此与不少老师“害怕”低年级熊孩子闹场不同,叶开非常享受与小朋友们之间的相处——“我有诀窍,第一,我非常尊重孩子。”

“几年前有一次,在一个有400名小学四年级小朋友的场子里讲课,十几个保持秩序的老师都非常紧张,如临大敌,怕孩子们闹场,不好整理。”不过,紧张自不会传染给他。他是如此对孩子说的: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说话,这本身是非常不错的事情,在我这里可以随意说。但由于人比较多,大家要争取让所有些小朋友都有说话的机会,所以想说话的小朋友要举手,我来点,这时其他小朋友要维持安静。而且叶开老师期望你们讲得越有趣越好,越脑洞大开越好。另外,我还要向你们承认——叶开老师讲话过程中会有不少的错误,假如你们发现了,千万要指出来,以便叶开老师能改正错误,防止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样一来,小朋友们就都非常起劲,听得非常专注——由于终于有机会挑老师的错了。“老师又不是神,老师也会常常出错的,重点是你敢不敢承认。反正我敢,我喜欢孩子们指正我的错误。”

“……我与小朋友们聊得非常高兴,孩子们对什么超时空飞行、超光速飞行、平行宇宙等如数家珍。其达成在的孩子们了解不少,只不过没机会表现出来。千万不要由于他们是孩子就小看他们,而要给他们更多的表达机会,也要对他们表现出充分的尊重。”

这就是叶开与孩子们的相处之道——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在尊重的首要条件下,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把自己更好地表达出来。

其实,这个道理放到其他人身上都适用,他还成功地激起了他的老丈人去写作。叶开老师的老丈人是东北的老铁路人,因此文章里有很多关于过去事物的有意思的记忆——

“谈火车第一要谈铁轨,过去铁轨每米重三十二公斤,目前重六十公斤。中国是标准轨,老毛子是宽轨,越南是窄轨,还有一种矿山、林场专用的小火车轨”;

“日本人非常鬼!他们投降了,老百姓去军火库抢物资,发现鞋子居然全都是左脚的,气得直骂娘!另一个仓库呢,则全都是右脚的”;

“过去燃煤的蒸汽火车上的‘小烧’也是需要专业练习的,像目前的肯德基和麦当劳一样工作程序都严格控制,多少分钟内规定要起码铲多少下,还要练站姿、甩屁股、扎下盘”……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表达的愿望,由于这是人性,这才是教育的最高价值——人道主义。老人表达的欲望被压制得太久,他不了解自己写作的价值在哪儿。我就跟他说:‘你的历程和你的见地(看问题的角度)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这类生动的细节能为历史留下不少宝贵生动的记忆’”。

3~初一是孩子开始学习写作的非常重要阶段

《西游记》可能比《红楼梦》更合适

叶开觉得,大家的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写作,一上来就是规范,语法、逻辑、练字……反而捆绑住了孩子想象的翅膀。针对学校里这种打压式和消磨式语文教育近况,他采取了特殊的方案,跟孩子说:“语文你只须考80分已经足够,不要100分。不然也意味着你100%吸收了错误的教学观念。”

但这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讲是非常难做到的,需要承受巨大的重压——“我的女儿,从小学到目前十年级,没参加任何补习班。我的心可能不是最坚强的,但非常柔韧。坚强的盾可能被钢针突破,柔韧有弹性才最好。如老子说的水,无往而不利。硬扛,有时候会事与愿违,父母可以量力而行。”

在叶开看来,十三四岁前的孩子,正是想象力异常丰富的时候,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常常会把自己想象出来的与真实的东西混淆。但恰恰是这种对神奇世界的好奇心和认可感,让生命充满了活力,精彩纷呈。

“不要忘记,孩子们最喜欢的哈利·波特去上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时候,也就11岁。但大家的孩子上了初中,懂了科学常识之后,就不再相信神奇事物了。有时候,大家相信神奇才会产出神奇的作品。”叶开一语道破。

叶开觉得,《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所有文学作品里写得最好的,细节极其丰富,语言也很讲究,人物栩栩如生,社会阶层和年代背景的推演也无微不至,把那个年代的中国语言整体提高了一个档次。

尽管这样,他还是觉得3-初一这个阶段的孩子,应该阅读想象力愈加丰富的作品,如海外的魔幻小说《哈利·波特》,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丛林之书》等,国内的《西游记》《三遂平妖记》《绿野仙踪》等。这类讲妖魔鬼怪、幻想世界的书,更符合这个年龄孩子的天性,能激起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能帮助他们应付21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个性化生产的挑战。

“在万物互联的今天,AI愈加强大,在云数据处置能力和相对复杂的逻辑性、甚至方案性考虑方面,人类已经让人工智能甩开。今天Alpha Go可以打败人类围棋高手,明天打败的还有太多太多。”

叶开感觉,现在信息大爆炸和大量资料已经成为现实,而人类作为碳基生命的先天局限没办法应对这百万分之一的信息量。在大信息量、云数据处置上,人类刚开始就输了,可能创造性思维才是人类最后的杀手锏。

而目前强烈倡导的“面向将来的写作”,不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掌握有效学习和处置——“搜索资料—重新整理—形成写作”,构成完整的整理式输入输出链,背后反映的是万物互联年代,新一代孩子需要学会的处置大量信息的核心素养,这会直接改变大家学校教育里的阅读和写作。

这就像炒一道菜,需要先挑选食材,然后经过烹饪工序——洗、切、炖/蒸/炒等,最后出锅,完成菜品。整理式写作,是对核心资料的广泛阅读和深度考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调用。

叶开觉得,对于3-初一的孩子而言,学习写作的核心就是要激活孩子内心中丰富的表达冲动,达成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大化。他举了黄永玉先生的例子:

黄永玉先生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里写了小时候的各种玩耍方法。不少老师问:“这有哪些意义?”其实,大家是被“意义”二字洗脑太久了,以为任何事都要追问一个意义。对于孩子来讲,玩耍就是最高意义。

“意大利大作家马格里斯写过一个长篇小说,叫《微型世界》,其中有一个细节,我到今天难忘。意大利北部有一个叫的里雅斯特的小城,历史上曾不断地被占领,曾是中欧霸主奥匈帝国的领地,后来才归属意大利。小说中有一个场景发生在二战期间,一个忧心忡忡的神父在街头碰见一个正在玩耍的小孩子,问他:‘倘若世界末日到来,你会如何做?’孩子子头也不回地说:‘我还是这么玩啊!’这个细节,我感觉棒极了,只有先进的作家才能写出如此生动的细节!”叶开说。

在叶开看来,出色的画家、杰出的音乐家眼中看到的世界和耳中听到的世界其实与大家是不一样的。在他们的世界里,音乐的音符异常活跃,多音部的表现力非常丰富;他们对色彩的色阶亮暗的变化也敏锐万分,能区别出很丰富的层次。同样,好的作家亦当这样,笔下的世界是立体的,能看到大家常人看不到的细节,而每个细节都应有其价值。

“每一个孩子出生时,内心都有一口泉,只不过不适合的教育环境让它落满了灰尘、树叶、垃圾等,所以要想让泉活过来,重新出水,就得挖开这类垃圾和泥土,打通泉眼,湿润孩子的心,让他们的身体和五感也跟着敏锐起来。”

叶开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作家,只不过他们的创造力被压制了,甚至被今天的教育抹杀殆尽了,譬如,用“中心思想”和“形散神不散”如此的套子套住孩子,让写作变得支离破碎,苍白不堪,而文学的真的魔力应该在于它的创造力,它的丰富性。

那样,如何才能让孩子储备好写作的宝藏,并激起他们将我们的所思所想畅快淋漓地表达出来呢?叶开老师与大家推荐了他所主张的深度阅读法和让孩子爱上写作的激起型创造性写作。

叶开如是说——深度阅读法

“一本书、一位作家、一个年代”

孩子写好作文的最大宝藏

除去激活孩子的表达愿望,创造性写作与深度阅读同样密切有关。

“一本书”也可以指系列的一套书。而假如学生能看一本书到这种程度——以《哈利·波特》为例,中英文书全读(英语假如不好,量力而行,但要勇于尝试),还有有关的延展书目,譬如来自全世界的小朋友们写的《写给哈利·波特的信》,J.K.罗琳继“哈利·波特”之后推出的唯一新作《诗翁彼豆故事集》,包含《哈利·波特》的七部系列电影,作者的历程和电影主角们背后的成长故事,赫敏——艾玛·沃森,哈利——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等等,你都要很了解。

我女儿就是这么熟知,所以无论我问她什么,她都能冲口而出,俨然就是一个专家。这就是深度阅读法,把“一本书”精读到滚瓜烂熟,延伸到作家的背景故事、作品风格,及作者所处的那个年代。

不过,每一个孩子兴趣天生不同,内向外向不同,男孩女孩不同。在开始选书时,爸爸妈妈们要察看我们的孩子,从孩子的特殊兴趣出发,与他们一块,发现命中注定是我们的那一本书。假如孩子喜欢侦探类的,可以读《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英文读不懂的可以先中文,而且近期新编英剧《神探夏洛克》很火,可以一块追剧。英文看不同孩子的程度,能看就看,不必特别需要。但追剧,要看英文原版。

读外文书,有时可以“不求甚解”,不求每字每词都翻字典彻底懂,一知半解看完也是好的,了解点故事,尽可能看完,也有所得。以后有机会回过头来重新看,又会有新的感受。

我一直倡导,每个家庭里都要有几个书架。一个现代家庭,没两三百本以上的书是不合格的。买来纸质书不是非要都看完,而是在家打造一种“书香”的环境。久而久之,孩子与书之间的缘分就会有一天萌发出来,与书“相遇”在一块。

深读一本书,是为了成为孩子记忆里的有效资料,可以在写作时随时灵活调用。譬如孩子读《西游记》,根据深度阅读法的需要,就不止是看吴承恩的《西游记》原著,还需要涉猎类似《大话西游》《大圣归来》如此的改编影视作品,还有朱鼎臣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杨致和的《西游记传》、丘处机的《长春真人西游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甚至相同种类延伸的《封神演义》、《太平广记》等神仙虚构类小说,这类都是有效延伸,关联性非常强,而不是一味广泛阅读,散点分布。

目前的孩子学业太繁重,非常难有更多时间广泛阅读。有效的深阅读,会沉淀为有效的个人修养,包含常识体系、价值体系等等多方位的修行。大家不必拘泥于中国古典名著,我觉得中外现当代名著,甚至时尚文学作品中的佼佼者,也可以深阅读。比如,有孩子迷恋《冰与火之歌》,单纯地围追堵截成效未必好,爸爸妈妈们不如因势利导,让他们完全读透,把有关的书都找来看,甚至,可以鼓励他们看英文原版。

有人觉得“四大名著”喊打喊杀、斗智斗勇非常血腥,不合适学生看。我感觉不必这样紧张。一个孩子变坏有多种原因诱导,如家庭破裂、社会误导、存活憋屈等,都更可能催生一个人的质变,大概极少是由于读了“四大名著”。

假如学生看《水浒传》,对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如数家珍,个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亦了如指掌,拿到今年的高考考试作文题来写,便可自由发挥。即使是山东这种比较糟糕的高考考试作文题,“背上你的行囊”,譬如武松、林冲的故事、语言、性格、思想等等均可随便调用——他们被逼上梁山其实就是“背上行囊”,心中却一直坚守着我们的“正义”,江湖里的“快意恩仇”。如此写下来的文章就会非常前凸后翘,而不是纯粹抒情式散文那般空洞,没魂。

而人物故事题材、主题的关联、经典语言的用法、境界的整个提高,都可以通过“一本书、一位作家、一个年代”的深度阅读法来达成资料的有效调用,并上升到一个作家与其所属年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当大家的语言运用积累到一定量时,基本可以脱离语言的控制,像是驾着一叶轻舟在波浪上自由自在漂行。语言的运用很自然,点到哪儿,仿佛那里就被照亮。

假如如此看,自由的表达就是大家写作的中心思想,体现的是自由的人性状况,而不是固化的单一道德标准。我对中心思想的最大量判,其实就是对这种善恶单1、不经考虑的道德标准的批判,这种标准泯灭了生命的差异化表现。应该像湿地那样,给各种各样的生命以平等的滋养,保有人性很大的丰富性,而其中的核心诉求就是人道主义,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

雨果的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之所以可以流芳百世,就是由于成功地刻画了驼背敲钟人卡西莫多的善良、真诚,最大程度地彰显了人道主义精神。毫无疑问,这是对那个年代的浪漫主义的一次超越。再譬如,中国最伟大的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对比于清中期那个年代的腐化和滞固,他对女人的歌颂和尊敬显然是对年代的超越,是又一次人道主义精神的胜利。

叶开如是说——激起型写作

激起型创造性写作

让孩子爱上写作——根本停不下来

在给3-初一的孩子教写作时,我觉得语言本身的练习才是第一位的。目前的学校教育总把思想放在第一位,但离开语言纯粹谈思想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简单来讲,大家人类今天考虑,一般不外乎人与自己、人与别人(社会)、人与自然万物这三种基本关系,那样在这类关系里面,人的价值诉求到底体目前哪?

今天大家会将自由平等的生命、差异化的人性释放、人道主义精神来作为最高追求。文静复兴以来的这五百多年,人的价值得到了重新发现,不再倚赖于宗教或者君权政治上,这就是最高价值。刻意的外在道德的拔高恰恰是对真的的价值追求的束缚和人性的绑架。

大家语文教学中一直强调的“中心思想”就像一个魔咒,锁住了孩子的自由思想;而散文中所谓的“形散神不散”,就像黑洞一样,吸掉了孩子思想的活性。

举例来讲,孩子们刚开始写作文时会或许会出现“今天从我家窗户飞进去一只虫子,好漂亮,我和它玩了好半天,非常高兴”如此的句子。父母和老师或许会打击他:“你写这个能有哪些意义呢?为何不歌颂一点什么?”

前不久有一位浙江大学的老师,请我帮着看一看她孩子的作文。孩子写的是有一天自己变成了一棵树,体验了树的种种。我觉得角度很好,拟人的手法也非常生动,但最后坏就坏在他拔高了——“我也要做一棵如此无私奉献、对人类有价值的树”。

叙述被拦腰斩断,本来全篇已经是自己变成树了,最后还要变成树来歌颂一下,而且歌颂的是将要被砍掉做成纸来供人类用的老树——这是多么混乱,而这种混乱,非常可能就是语文老师和父母非常不适合地误导的。在此过程中,真的的人性价值观、人道主义关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却被霸占了地方。

今天的孩子写作文,不是真情实感地表达,而是被老师反复练习用固定套路,常常出现雷同的、毫无新意的语言运用,根本上还是由于不自信。而不自信的背后就是由于大家语文教学错误地用客观分数这个单一标准来评判所有,捆绑住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敢发挥,作品没生命力可言,完全不像一个孩子的生命该有些状况。在这里,大家可以说:语言中透露的栩栩如生的细节、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沛的生命力才是大家评判文学好坏的规范。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说过,“准确是最美的文字”。而陈词滥调、胡乱抒情却充斥着大家孩子的语文课本。一个好的作家应该第一讲究的就是“词与物”。作家能发现一个好词是非常开心的,就像发现了一份新的甜品一样。

传统的白话文中,《红楼梦》是最高峰;现代白话文,李劼人的文字要比鲁迅先生的还要好,由于更有弹性。鲁迅的文字有杀伤力,但丰富性不够。李劼人的代表作《大河三部曲》里的文字,既有中国传统的古雅,又有现代的活性,兼而有之,就是文字最好的状况。而当代最好的当属黄永玉先生。

一个好的作家,最重要要关注的就是词与物的关系。法国哲学大伙米歇尔·福柯就写过一本书《词与物》。受阿根廷文学大伙博尔赫斯60年代对法国的一次访问启发,他作了非常长篇幅的语言论述。当时博尔赫斯在西班牙语世界并非非常有名,却得到法国人像对待英雄那样的欢呼,被评价为,“他将西班牙语提到了一个诗的高度”。

今天大家的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误恰恰就是人为抬高了“中心思想”和所谓的“意义”,而忽略甚至鄙视了语言本身的价值和生命力。

所以,我的《创意写作课》的第一节就是语言练习。我或许会随便给孩子们一个词,需要充分释放,自由写作,不要考虑,不要修改,一刻不停地一直写十分钟,什么词跳出来就写什么,都写下来。譬如:“肥大的风挤过街道,走来走去,他的身躯那样肥,将街两边的车子都挤得歪歪扭扭的……”

你会发现,这个文本很有趣,你原来封锁了的那些词,全都怪异地跑出来了。好像某个咒语被解除去。这是在释放语言的限制,将看着并没关联的词放在一块,而一上来就规范的逻辑恰恰锁住了孩子语言能量的释放。语言和思维的河流应该像洪水一样泛滥,而不是像人工沟渠那样笔直地走。

释放语言,孩子才能有话可讲。之前,我在平和双语学校给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讲了十周写作课,第一讲的作业是以唐传奇《昆仑奴》为范文,写一篇幻想小说。有些同学写了6000多字,最后还是“未完待续”。听课的老师们都非常吃惊,由于大部分老师碰到的问题,都是孩子“写不长”。要了解,高考考试作文也才800字而已。这是由于,大家的作文教学一直饰演剪刀的角色,“不准如此”、“不准那样”,限制这么多,孩子们自然就无话可说了。

通过语词的练习,打开孩子思维的闸门后,就需要培养孩子对物的察看和表达,打破语言的固定格式。譬如“肥大的风”这个表达显然就赋予风以人格,让词汇重新焕发生命,而不一直“悠扬的风”、“轻轻的风”这类陈词滥调的固定格式,没任何新意。

对于孩子的写作来讲,表达的准确是语言运用的起码需要。语言学习的最后是要指向对事物的有意义表达,这里的意义与大家说的中心思想完全不同。

譬如大家要表达孩子开心的状况,脑子里不可以一直只有“兴高采烈”、“欢呼雀跃”这类概括性的词汇,而需要用细节来描绘,譬如“小孩子从街转角冲出来,在街沿跳上跳下,还顺脚踢飞一个小瓶子,哼唱着歌消失了”,这就是通过细节将快乐这种概括具体化,像画出来的一样生动无比,从而让语言重新焕发出生命。

孩子对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想要由表象触及内里的冲动。譬如一片树叶,文学关注的多是春季新叶的旺盛生命,秋季落叶的凄凉萧瑟等;但其次,从写作的整体而观,大家还需要一些理性力量的渗透。

譬如生物学家会将树叶放在显微镜下,注意观察树叶的纹理与细胞特点。这也是对生命的另一种描述——深入事物肌理之下的探索。写用途词要准确是另一层需要,即说理性写作。

所以,在这里“用词准确”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事物感性状况的细节描述;一是对表象背后事实的理性陈述。

这是衔接写文章过程中从丰富细节的感性表达过渡到逻辑严明的理性陈述的核心基础。

譬如,“严禁套牌、假牌的汽车上路”这种生活场景里不足为奇的标语,或许大伙感觉没什么,但我对语言本身比较敏锐——大家反向逻辑推一下,这句话是否意味着“对于这类套牌、假牌的汽车,假如不严禁,就能上路了?”由于涉及法律的严谨表达,来不能任何含糊,不然一定会闹笑话的——准确表述应该是“套牌、假牌的汽车上路是违法行为”。

深思下来,问题还是出在大家今天的语文基础教育对用词严谨、语言规范的练习远远不够,大部分学生都没遭到过说理性文章的有效练习。

显然,准确是理性能力的首要条件,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需要。

而说理性能力在等到孩子申请海外大学时非常重要,由于需要写申请书,要将自己“营销推广”给其他人,就需要抓得住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和个性特征,这本身就是一个说理性论证的过程。

我在编《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的时候,会刻意不选抒情性、游记类文章,而挑选说理性的,譬如科普类、历史类的文章。跨界达人、中山大学的李淼教授写过一篇文章叫《中国上古神话与现代宇宙学》,从中能看出理性力量与文学结合起来的强大之处——非常生动、有新意。

在给高年级孩子教授写作时,为了激起学生学习写说理性的文章,我先与孩子们讨论“父母们所谓的关心当中有什么是最叫你讨厌的?”

孩子们众说纷纭,“严禁我打游戏”“严禁我吃鸡皮”“严禁我睡觉时穿袜子”……之后我就顺势利导,提醒孩子们“爸爸妈妈具体关心的事例中多半是有一个最担忧的原因的,你们要先找出来。对这种担忧,要针对性地回话,查阅有关信息资料、研究数据,组织反驳建议,写一篇说理性文章出来”。

譬如爸爸妈妈担忧孩子打游戏,最大的担心可能是视力降低。那样事情真相是否如此呢?给母亲写信的杜同学,很认真地研究了资料,找出了倡导打游戏的几大理由,来试图说服母亲。以下节选,可见一斑:

亲爱的母亲:

你好!

在这里我想给你写一封信,来谈谈我的一些想法。你总说孩子千万不可以打游戏,也一直不让我打游戏,在这里我想对你的这一看法进行反驳。

其实不瞒你说,上周课外班的老师刚需要写一篇关于打游戏的坏处的英语作文。目前写封信真是莫名有的“打脸”,不过上周为了写那篇作文上网查资料的时候,竟意料之外地发现有很多支持打游戏的论文。当时想具体研究下打游戏到底为何会干扰视力,于是便搜索了关键字“打游戏为什么影响视力”,可没想到出来的搜索结果中,证明打游戏有益于视力的文章比说对视力有害的文章还多。具体是什么原因我会在下面提到。

第一,来讲说我通过网上搜索得出的几个关于打游戏的益处吧,当然,附了一些个人怎么看。

1、暴力游戏叫人们掌握团队合作,控制玩家攻击性等不好的社会心态;

2、电脑游戏或改变大脑结构,可提升IQ;

3、打游戏会快乐!探秘游戏快感来源;

4、打游戏越多越没暴力倾向;

5、电子游戏能延缓大脑衰老;

6、游戏能够帮助老人提升认知能力,预防老人痴呆症;

7、玩动作游戏可改变视力;

8、打游戏可以产生十大正面情感……

说完了这类,来谈谈我的历程和想法吧。

第一我觉得你对游戏的概念过于狭隘了。每次提到游戏,你一直认为是那种打打杀杀的,或者是网络游戏等。可我想告诉你游戏远远不局限于这类。

目前有各类型型的游戏,就说说在大家班女孩间很热门的一款游戏吧,名为《奇迹暖暖》,想来你是没听说过的了。这款游戏的主要内容便是帮女生“暖暖”依据不同主题搭配衣服,根据搭配的样式给出不同分数。里面有几百几千种衣服的款式,我想对于以后想做设计师的我来讲无疑可以带来非常大的学习价值。

再者,上上周五的学长经验推荐会大家两个都去参加了。我想你应该记得其中一个学长,被美国名校录取,学的便是游戏设计编程专业。而在推荐会上他说,这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他对游戏的热爱,从刚开始只是“玩”,到后来开始自己去研究游戏的设计,自己制作游戏,从而才有了他今日的成功。这不正是打游戏所能带来有哪些好处吗?试想如果是从小他的爸爸妈妈便禁止他玩任何游戏,他又怎能发现我们的这一兴趣,又怎能有今日的成功呢?

你总说不让我打游戏,最大是什么原因害怕我上瘾而影响了学习。确实,假如没日没夜地打游戏,定会干扰生活。但你是不是想过,我已是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了,我想我已经有了足够的自控能力,天天从繁忙的学业中抽出点时间来,玩会游戏,既能轻松一下,又能给我带来如上所说的很多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信就写到这里吧,期望这封信能改变你一直以来觉得打游戏不好的这一看法。

此致

     敬礼!

                                                                你的女儿

2016.5.7

叶开点评

这封信写得太好了!你做了充分的资料筹备,团队合作、喜悦感等,说得非常全方位;老人打游戏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等,也颇有说服力。其中“打游戏保护视力”这条,我算是被你说服了。读完你的文章,立即就有打游戏的冲动。相信你妈妈也会被你说服的。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