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学都有零用钱”
儿子从乡下奶奶家回到台北读书之后,奶奶几乎每隔一两周就会到台北来小住两天,携带小孙子到处吃喝玩耍。为了便捷,我帮奶奶筹备了一个小钱包,钱包里放了一张一千元台币的钞票,奶奶回老家时会把钱包和零钱留在书房的小抽屉里,下次来时,我再把整钞补上。这个办法大家进行了好久,一直都没出现任何问题。
直到有一天,先生洗车时,在车子后座的口袋深处发现了这个小钱包。他悄悄问我是否挪动了钱包的地方,得到了否定的答案之后,大家就了解一定是儿子动了手脚。大家决定先不动声色,等到晚上再由我来和他谈谈。
晚上睡觉前,大家一块躺在床上,我若无其事地说:“好奇怪哦,父亲今天洗车时,发现奶奶的那个小钱包在车子里,不了解是哪个放的!”
在黑夜里我看不见儿子脸上的表情,只听见他用尚为平静的声音说:“是不是真的?我也不了解耶!”
大家于是就没继续讨论这件事,各自睡去。
第二天晚上睡觉前,大家躺在床上时我又搬出了这个话题:“有件事真奇怪,我今天和父亲想了半天,大家都没把那个小钱包放在车上啊!真是太奇怪了!”
儿子这个时候忽地翻身坐起,看着我说:“母亲,其实那个钱包是我拿的啦!”
我也坐起来问他:“哦!原来是你拿的啊!为何你要拿呢?”
“由于我同学都有零用钱,都可以买饮料喝,我也非常想喝,但我没钱。母亲,你不了解下课的时候真的会口渴耶!”
于是,他就很诚恳,但口气略带夸张、连说带比画地把怎么样想到小钱包、怎么样拿到小钱包、怎么样藏起来、怎么样消灭证据、怎么样藏了又忘了放在哪儿的过程,一一详细地描述给我听。说完之后,他还叹了一口气总结道:“我感觉还是要当个诚实的孩子最好,要不然,实在是太累了!”
他自首并说完这句话之后,我没再怎么说,只不过拍拍他,就各自睡觉了。
▋孩子的盗窃,来自于大家的疏忽
第二天我向先生转述了这件事之后,大家第一深刻地感觉到我们的疏忽。对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来讲,本来就应该拥有是我们的零用钱,好让他既可以掌握支配运用资金,又能满足对购买零食的需要。他的盗窃,实质是大家疏忽的产物。
于是我先生就到商场去买了一个皮夹,在皮夹里装了500块钱的钞票,并公告了老师那天孩子不坐校车,自己在学校门口等儿子放学。儿子放学看见他父亲的车等在门口,心里不无忐忑(先生说他的脸都紧张得有点发白了)。上车之后,他父亲把车开到学校旁的小公园,车停好后,把皮夹交给儿子,对他说:
“母亲告诉我小钱包的事了。这件事大家也有错,大家忘了你应该要有零用钱,所以我去买了个皮夹,里面放了 500 块钱,将来这个皮夹就是你的了,每一个月大家也会给你 500 块零用钱。不过,我想你应该了解,即便如此,偷钱也是错误的吧?你若是需要钱,是可以告诉大家的。”儿子大喜过望,接过皮夹之后,立刻卖乖地对父亲说:“我了解,我将来真的不会再偷钱了。我了解错了!”
于是儿子的这出“偷钱记”圆满落幕,而他自此将来就真的再也没犯类似的错误了。而且到今天仍让大家最骄傲的是,不管事情的真相会不会让大家不高兴,他都会诚实以告,不会隐瞒什么。(点击此处查询少年商学院免费微信杂志《零用钱发放攻略大全》,集结全球理财顾问和高知父母在孩子零用钱安排上的经验)
▋偏心在所难免,在孩子面前无须刻意回避
大家都了解,诚实和正直这两种品质,对孩子来讲至关要紧,而且,孩子正在社会化和探索自我的成长过程中,假如孩子是诚实的,想把真实的状况和心情告诉大家,就能让大家有机会领着他往前走,在面对岔路时选择更稳妥的路径,而不是自己蒙着头、孤独地往前冲,或跟着年龄相仿、同样也一知半解的同学,走太多的弯路而伤痕累累。
那样,如何做才能让孩子诚实正直呢?第一,大家须知,孩子对诚实和公正的感觉是非常敏锐的。
“奶奶比较疼爱哪个?”“数学老师比较喜欢哪个?”“语文老师最讨厌哪个?”……这类问题,对每一个孩子来讲,都能非常快就说出答案。在他们小小的心里,有一把极其精准的量尺,能从大人的言行举止中,衡量出大人的偏爱和好恶。比如哪个得到的巧克力比较大块一点;哪个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的次数比较多,老师看哪个的时候目光比较冷峻。而且,有时候,是在大家自己都没意识到的状况下,孩子已经觉察到了这种倾斜,并且因此而多少遭到了伤害。
当然,大家在分配有形的物质时,可以由于留神而尽可能做到公正,但出于人性的本然或出于现实的需要,大家却不可能、也控制不住自己心中对某个人感情上的倾斜。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能是,大家也做个诚实的人,并且对孩子讲解这倾斜是什么原因。
比如,孩子从奶奶家回来后不高兴地告状说:“奶奶最偏心了,每次都让哥哥先选玩具,我下次不去奶奶家了,反正她也不喜欢我!”
大家假如回答:“如何会呢?你和哥哥都是奶奶的孙子,都是宝贝,奶奶如何会偏心呢!不会的,你别多心!”
这个时候,孩子心里就会感觉:你们都不理解我,都不了解我心里的委屈,那我将来就不告诉你了,反正我了解奶奶不喜欢我!
大家假如换个方法回答:“哦,你感觉奶奶比较疼哥哥啊?我了解你为何会有这种感觉,我也了解为何奶奶看着仿佛比较宝贝哥哥,由于哥哥从一生下来就住在奶奶家,而且他那个时候好小好小……”然后,说完了哥哥小时候的状况之后,你再更详细、更携带温情地描述他一个人小时候和奶奶之间的很多温馨故事,让他了解可能奶奶是出于某些理由,确实需要比较关照哥哥,但奶奶对哥哥的疼爱是绝对无损于对他的爱的。
我再举一个例子:
孩子在晚饭餐桌上说:“大家班同学都说数学老师最喜欢王小美了,每次都故意问她简单的问题,答错了,老师也是笑眯眯的。哪像大家那样惨,动不动就挨罚!”
这个时候大家可以说:“哦,是吗?老师这么喜欢王小美啊!为何呢?”
孩子或许会说:“她是马屁精啊!她最会拍老师的马屁了!”
“呵呵!原来如此啊!那你一个人有没像数学老师如此比较喜欢哪个呢?”
下面,你就能非常开放地和他讨论他为何会比较喜欢某个人,而又比较不喜欢另外某人。然后从这个讨论中,让他了解现实日常,人是会由于某些缘由而有喜憎好恶的,就连他一个人也是一样的啊!(补充一下,你可千万不要说:“哦!就了解说人家王小美会拍老师马屁,你一个人如何不想想老师为何不喜欢你,你的缺点呢?”我保证这话说完之后,你下次连教训他的机会都没了!)
▋孩子每次“反社会”,都是在求救
除去自己以身作则以外,大家还要了解孩子为何要撒谎。我在辅导有反社会行为的孩子时,最喜欢告诉孩子的父母这句话:“孩子的任何一种反社会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求救的动机。”
孩子撒谎,只不过由于不了解还有哪些方法能解决眼前的困境,并找到脱离困境的办法。所以这个时候,大家也别急着动怒或骤下定论,要先缓下怒火,听听他如何说,给他为自己申辩的机会。假如他的申辩确实情有可原,大家也要有勇气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该承担的责任,就像我和先生承认自己没给儿子零用钱一样。
除此之外,假如孩子是用谎话来掩盖自己犯下的错误,当他承认了这个错误时,大家必须要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理解人都会有犯了错误的时候,在孩子还小,所犯的错误还不至于大到灭顶时,要准时引导。要不然,一旦孩子培养用一个谎话来掩盖另一个谎话的习惯时,会成天把注意力放在隐藏真相上,自然就不可以专心学习。而且我最不想看到的后果是,他因此会活在不踏实的、焦虑的、害怕总有一天会被揭穿的持续恐惧中,这对身心的伤害是不可小觑的。